總理8年首訪,最重大啟示:正視日本的強大,千萬不要放棄危機感
局 長 說
日本啊!日本!從來不需要想起,永遠也不會忘記!
作者:正解局
正解局原創,轉載務必取得授權
昨天,時隔8年后,中國政府首腦李克強首次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,會見日本天皇,中日關系宣告“正常化”。日本朝野上下,不敢掉以輕心,以接待外國政府首腦最高禮遇的“公賓”之禮接待。
日本為何如此重視總理此行?此前,局長分析認為,在這8年里,中日關系可謂是一波三折,此次訪日預示中日關系上,中國逐漸主動,日本開始正視中國的強大,想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。
中日關系,迎來歷史性變局!其實,局長還想說,這8年里,在歷史的恩怨與現實利益的博弈下,中國綜合國力大幅超過日本,許多國人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,虛驕之氣盛行,今天拳打日本,明天腳踢美國!
這種憤青心態不可取!
雖然中日恩怨糾纏百年。但對這個老對手,國人卻常常是“熟悉的陌生人”。當下國人,對日本的政治、經濟、軍事至少存有三大錯誤認識。厘清錯誤,正視對手,才是真正的理性愛國!
誤區一:日本經濟實力雖強,但卻是一個小國,資源貧乏,不如中國地大物博。
這其實大錯特錯。
日本的國土面積,略小于中國云南,但也有37.7萬平方公里,相當于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上海三省一市之和。這個面積放在歐洲是不折不扣的大國,比英國、德國都大。
如果算上海域專屬經濟區(EEZ),日本大約有450萬平方公里,中國則連日本的一半都不到。如果算可開墾土地的占比,中日都在11%左右,日本并不比中國貧瘠。
之所以誤以為日本是小國,資源貧乏,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島嶼眾多,海岸線長,給人產生的錯覺。其實,日本的淡水資源、森林資源都遠比中國要豐富,保護的也比中國好得多。而就在不到一個月前,日本還宣布在南鳥島海域發現稀土資源量超過1600萬噸,可供全球使用數百年!
何來貧乏!
誤區二:中國GDP已是日本的2.5倍,完全可以碾壓日本。
這是虛驕之氣!
確實,早在8年前,中國經濟總量就已超過日本。到2017年,中國GDP已經是日本的2.5倍。但在今天的國際競爭中,并不是誰的經濟總量大,誰就是強國。鋒利的一片刀刃可以刺穿厚厚的棉布!算人均,遠比看總量,更能明白中日差距。
此次總理訪日之前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剛剛公布2017年世界各國和地區人均GDP。日本的人均GDP高達38440美元,排名23,中國則是8643美元,排名71。
換一句話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就是:一個日本人頂四個半中國人!
另外,根據今年2月份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清廉指數排名,日本已連續兩年保持在第20位。中國則排名第77位。
一個陽光透明公正清廉的政府,對老百姓的意義,不言而喻!
何來碾壓!
誤區三: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維持自衛水平,中國擁有核武器、航母、洲際導彈等戰略殺器,完全可以秒殺日本。
這是無知之談!
日本是二戰戰敗國,1947年在美國的要求下制定了和平憲法。該憲法規定,日本不允許擁有可以威脅到其他國家的軍事力量,禁止擁有核武器、核潛艇、航母等進攻性武器。
但,一個國家,如果有心走向對外擴張之路,豈是一部憲法能制約得了!實際上,這些年來日本一直在謀求突破憲法,在軍事上的小動作一直不斷,不僅主動密切與美國的關系,攪局南海仲裁,還積極向菲律賓、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兜售武器。
從中日兩國軍力對比看,中國雖然整體領先日本,但日本在諸多單向上,卻毫不遜色。比如中國真正意義上建造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001A型航空母艦,目前仍未正式“下水”。但日本的出云號護衛艦,雖然名為護衛艦,實際上卻是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,早已于5年前 “下水”。而與軍事工業密切相關的精密加工、電子、復合材料等,日本也仍保持世界頂尖水準。
回顧歷史,更感寒意,自1922年起,至1945年戰敗,23年里日本總共建造了25艘航母,平均一年至少1艘,工業研發動員能力十分恐怖。幾年前,日本在野的自由黨黨魁小澤一郎曾公開揚言,日本可以在一夜之間制造數千枚核武器,以遏制中國的過度膨脹。此語雖然有所夸張,但日本的擁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,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何來秒殺?
在本次正式訪問日本之前,總理在日本《朝日新聞》上發表署名文章,指明中日兩國今后經濟與技術合作的主要領域:節能環保、科技創新、高端制造、財政金融、共享經濟、醫療養老。兩國還將在衛生和醫學科學、服務產業、社會保障等領域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。
這篇文章里面透露出來的信息,意味深長!
這些領域,大部分正是日本領先中國的地方。雖然從整體來看,在中低端制造業,中國已經在迎頭趕上,在高端制造領域,中國仍任重道遠。像馬桶蓋、電飯鍋、保溫杯,這些看起來普通的商品,也依然在引起國人瘋狂搶購。其中原因,令人深思。
西方有一句諺語,魔鬼藏在細節之中。意思是,從細節中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吃驚的事物。2017年,中國赴日旅游高達735萬人次,中國人在去富士山看櫻花、去東京買買買之余,卻少有人注意到日元上的一個可怕細節。
世界上各個國家通用的紙幣上,大都印得是政治家。比如,美元上是華盛頓、富蘭克林,英鎊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、威靈頓,盧比是甘地、越南盾是胡志明、泰銖是國王,人民幣從1塊到100塊上則都是毛澤東。
但日元上,卻是思想家、科學家、作家、教育家。目前,市面上流行的1萬日元,印得人物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、創辦慶應義塾大學的福澤諭吉;5千日元是女作家樋口一葉;1千日元是被譽為“國寶”的日本細菌學家、生物學家野口英世。在舊版日元上,還曾印刷過東京女子大學的創立者、教育家新渡戶稻造,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等等。
這些都是日本民族的精英人物。他們有的引入外來文化,為日本注入新鮮血液,如福澤諭吉。有的把日本的文化推向世界,讓世界了解日本,如新渡戶稻造、夏目漱石。在日本人的心中,這些人和政治家一樣,是日本強大的功臣。
錢幣,是一個國家的名片,其人物肖像的選擇,既體現了國家的意識,也反映了一個民族對待歷史和未來的態度。日元上的人物,在無形中告訴日本民眾,應以福澤渝吉、樋口一葉、野口英世這樣的學者為驕傲。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,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懷念。
也許正是因為如此,日本的才能摘取一個又一個諾貝爾獎。截至2017年,日本已有超過21人獲得諾貝爾獎。而中國則只有莫言、屠呦呦等寥寥數人而已。
而據不完全統計,在過去的10年里,日本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%,居發達國家首位。其科研人員數量,則長期穩定在每百萬人中五千人左右,而中國則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。
歷數日本的這些強大之處,并不是長他人志氣,滅自己威風。恰恰相反,正視日本的強大,是當下中國自信的彰顯,可以警示國人勿忘歷史,自強不息。
事實上,近些年來,中國在很多方面已經迎頭趕上,完全無需妄自菲薄。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是123年前甲午戰爭時的中國。
比如,在互聯網、通信、人工智能這些全球正在高速發展的下一個超級產業,中國已大幅超越日本。
在科研上,過去十年里,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%的頂尖論文,中國已占全世界12.8%,排在世界第二,日本則排在第五。
中國專利申請的許可量2014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。申請量則越居世界第一,每年高達100多萬件。從數據看,中國的申請量還在快速上升,而日本則不斷下降。
中國的高速公路達到13.5萬公里,人均里程是日本的1.33倍。日本的老牌工業數碼相機行業,已經江河日下,創建于1917年的百年老企奧林巴斯三天前宣布深圳工廠停產。
這樣的中日差距可以一直列下去……
局長想說的是,中日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經濟體,關系好,則你好我也好。關系差,則兩敗俱傷。在中日關系歷史性變局的今天,中國日本,一衣帶水,隔海相望,必將長期保持著競爭關系。
正視日本的強大,不是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績,就沾沾自喜,更不是為了跪舔、精日、賣國!
正視日本的強大,保持危機感,開放自強,中國崛起的步伐會走得更加沉穩!
正視日本的強大,正視差距,取長補短,勇敢的站在世界強國之林里,永遠不停止學習追趕的腳步。
大隅良典
附25個日本人獲諾貝爾獎,雄踞亞洲第一。
到目前為止,日本一共有25人(不含日裔)獲得諾貝爾獎,涵括了除經濟學以外的所有其他學科,是除了歐美以外獲獎最多的國家,雄踞亞洲第一。
1、湯川秀樹,獲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2、朝永振一郎,獲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3、川端康成,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。
4、江崎玲於奈,獲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5、佐藤榮作,獲1974年諾貝爾和平獎。
6、福井謙一,獲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7、利根川進,獲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
8、大江健三郎,獲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。
9、白川英樹,獲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10、野依良治,獲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11、小柴昌俊,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12、田中耕一,獲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13、南部陽一郎,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,美籍日裔。
14、小林誠,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15、益川敏英,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16、下村修,獲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17、根岸英一,獲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18、鈴木章,獲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19、山中伸彌,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
20、赤崎勇,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21、天野浩,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22、中村修二,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,美籍日裔。
23、大村智,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
24、梶田隆章,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25、大隅良典,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
— END —